深化殡葬改革,树立文明新风——扎实推进殡葬改革示范单位评选工作
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、树一代新风的社会变革,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,事关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进步,我国殡葬改革不断推向深入,涌现出一批在体制机制、服务模式、文化内涵、生态环保等方面勇于探索、成效显著的单位。开展“殡葬改革示范单位”评选活动,旨在树立标杆、总结经验、引领方向,对于推动殡葬事业健康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一、明确评选导向,突出示范引领价值
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的评选,绝非简单的评优表彰,其核心在于“示范”二字。评选工作应聚焦于那些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单位:
体制机制创新: 能够有效整合资源,建立健全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,在完善殡葬法规政策、优化管理服务流程等方面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惠民便民服务: 切实落实惠民殡葬政策,基本服务覆盖面广、减免力度大;服务设施完善、环境温馨,能够提供人性化、规范化、透明化的殡仪服务,有效满足群众“逝有所安”的需求,社会满意度高。
绿色生态实践: 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式,如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、海葬等,墓区建设园林化、生态化;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,抵制迷信低俗活动,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成效显著。
文化内涵提升: 善于挖掘和弘扬与当代社会相适应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文化,注重情感慰藉和精神传承,通过生命教育、追思仪式等方式,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、慎终追远的文明理念。
科技应用与信息化: 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,如建立线上服务平台、推广智能殡仪设施、探索数字追思等,为传统殡葬行业注入新活力。
二、规范评选流程,确保公平公正公开
为确保评选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,必须建立科学、严谨、透明的评选机制。
标准先行: 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和实施细则,量化考核指标与定性评价相结合,确保评选有章可循。
程序规范: 遵循单位申报、地方推荐、初步筛选、专家评审、实地考察、社会公示、审定公布等基本程序,环环相扣,层层把关。
多元参与: 邀请殡葬领域专家、社会组织代表、媒体记者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评审或监督,增强评选工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。
动态管理: 对示范单位实行动态管理,建立复查和退出机制,避免“一评定终身”,督促其持续发挥示范作用。
三、发挥示范效应,推动改革行稳致远
评选是手段,而非目的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示范单位的引领价值:
经验推广: 系统总结示范单位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,通过现场会、案例汇编、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,为其他地区和相关单位提供学习借鉴的范本。
政策参考: 将示范单位探索出的有效模式,作为完善顶层设计和地方政策的重要参考,推动殡葬改革制度创新。
营造氛围: 通过表彰和宣传,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文明、节俭、绿色、科学的殡葬新风尚,争取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,凝聚社会共识。
| 评选维度 | 评选标准 | 具体要求 | 示范内容 | 
|---|---|---|---|
| 政策落实 | 政策执行规范性 | 全面贯彻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,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 | 制定地方实施细则,建立政策落实台账,惠民政策覆盖率需达95%以上 | 
| 设施建设 | 基础设施完善度 | 建设标准化殡仪馆、公益性公墓,配备环保火化设备,实现数字化管理 | 新建/改造殡仪馆需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占比不低于30% | 
| 服务水平 | 服务质量满意度 | 提供24小时便民服务,建立专业服务团队,实现全程人性化服务 | 群众满意度调查达90分以上,投诉处理及时率100%,服务标准化达标率95% | 
| 生态环保 | 绿色殡葬实施 | 推广节地生态安葬,采用环保技术,实现殡葬活动全过程污染防治 | 生态安葬率年增长5%以上,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%,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% | 
| 文化创新 | 殡葬文化改革 | 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,创新追思形式,传承优秀殡葬文化 | 每年开展2次以上文明殡葬宣传,创新3种以上绿色追思方式,建立殡葬文化教育基地 | 
| 管理创新 | 体制机制建设 | 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,完善监督考核机制,创新服务模式 | 实现"互联网+殡葬服务",建立三级考核体系,每年推出2项以上服务创新举措 | 
总之,扎实推进殡葬改革示范单位评选工作,是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。通过树立一批过得硬、立得住、叫得响的先进典型,必将有力地带动全国殡葬改革工作整体提升,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,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